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,又被誉为天地之中。司马迁在《史记·封禅书》中说,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,就是这个意思。《孟子·万章上》《古本竹书纪年》《世本·居篇》《史记·夏本记》《今本竹书纪年》都提到“禹都阳城”,也是这个意思。如今,嵩山洛口伏羲台、八卦台、力牧台、夏朝的古钧台及汉石阙、周公测影台等古老的文化遗迹,都有力证明了这些历史的真实。

云涌太室 刘客白 摄
嵩山是一个文化整体,包括以嵩山的主要山脉太室山与少室山,周围地区以嵩山为地望的河南登封、伊川、偃师、巩义、荥阳、新郑、禹州、新密、汝州等广大地区。黄河、颍河、伊河、洛河、溱河、洧河、汝河等河流在大山中分布,融入黄淮大平原,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脏。历史上,从夏王朝开始,商、西周、东周、东汉、曹魏、西晋、北魏、隋、唐、后梁、后唐、后晋等朝代相继在嵩山地域建立政治文化中心,西周、西汉、新莽和十六国后赵,五代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以及北宋、金等朝代,也都以嵩山为文化中心,设立中央政权。《诗经》《周礼》《史记》等浩瀚的典籍,包括清代景日昣的《说嵩》,都详细记录了这些历史。近年来的考古发现,更进一步以实物的形制,证明了嵩山与嵩山文明的谱系特征及其特殊价值。

静谧少室 刘客白 摄
嵩山以五岳中的中岳而闻名,是集结中华民族信仰的大山,是中国文化天然的博物馆。嵩山是中国文化的神山、圣山,被称为崇山、崇高、天室山,见证着中华民族的重要形成与发展壮大。考古发现,100万年前,嵩山地域就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张湾猿人;这里分布着8000—7000年的裴李岗文化、磁山文化,分布着7000—5000年的仰韶文化,分布着5000—4000年的龙山文化,分布着4000—3700年的二里头文化。从遗存的动物化石、火迹灰坑与石器、骨器、陶器等原始文化遗址中,可以看到,这里是我国原始文明密集分布区。

巍峨雄伟的嵩山 资料图
笔者曾经考察嵩山文明的历史,轩辕黄帝是较早的嵩山神,他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神话遗迹和众多的神话传说故事,诸如具茨山、风后岭、大隗山、演兵洞等神话风景。后人建立中岳庙,把黄帝称作天中黄帝,就是对轩辕黄帝统一天下丰功伟绩的纪念。传说中的尧、舜、帝喾,也都在这里活动。禹都阳城不仅是一则传说,而且是一种文化谱系的表达。大禹的父亲鲧,是中国上古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,是黄帝的后裔,是颛顼的儿子,曾经被尧封于崇地(今河南省登封嵩山附近),为伯爵,所以历史上称为崇伯鲧,或崇伯。神话传说中的大禹,嵩山成为他治理天下洪水的大本营,他在嵩高山开辟大山通道,让河水浚流,平息水患,化作大熊,被妻子涂山氏误解,“石破北方而生启”,形成启母石和启母庙的传说故事。当年,大禹与涂山氏在此相会,涂山氏高歌“候人猗兮”,形成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,这应该是中国文化最早的神话史诗。

中岳庙天中阁 刘客白 摄
嵩山是诗歌的大山,这里有传说中的《击壤歌》《箕山歌》《涂山女歌》《嵩高八章》《顺伊洛河吹萧》;《诗经》中的《大雅》《小雅》《桧风》《郑风》等诗篇,保存有许多关于嵩山的歌唱。如《诗经·大雅·崧高》歌唱道:“崧高维岳,峻极于天。维岳降神,生甫及申,维申及甫,维周之翰。”东汉张衡在这里留下《轩辕道》;三国曹植在这里留下《黄帝赞》《帝喾赞》;北朝庾信在这里留下《黄帝见广成子于崆峒山》;唐朝卢照邻在这里留下《中和乐九章:歌登封》,刘希夷在这里留下《嵩岳闻笙》,宋之问在这里留下《登嵩山岭应制》《嵩山天门歌》《幸少林寺应制》,李白在这里留下《送别嵩山七首》《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》《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》《嵩山采菖蒲者》《赠嵩山焦炼师》《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》,杜甫在这里留下《寄张十二山人彪》《凭孟仓曹将书觅土娄旧庄》《奉寄河南韦尹丈人》,白居易在这里留下《嵩阳观夜奏霓裳》《从龙潭寺至少林寺题赠同游者》《梦上嵩山时足病未平》《观嵩洛有叹》《早春题少室东崖》;宋朝欧阳修在这里留下《嵩山杂咏》《赠嵩山许道人》《箕山》,苏轼在这里留下《少林寺》《将军柏》《启母石》等等,如琳琅满目。这里山山水水,一草一木,都有诗篇与歌声相伴,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宝库。

嵩阳书院 王晓慧 摄
在人文教化发展中,嵩山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,有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、有道家洞天中岳庙、还有儒学圣地嵩阳书院。嵩山不是中国道教文化的发源地,但是这里有众多道教领袖传经布道。如唐代《三洞珠囊》卷五引《道学传》卷二《张天师传》称:“张天师弃家学道,负经而行,入嵩高山石室,隐斋九年,周流五岳,精思积感,真降道成,号曰天师。”张道陵的五斗米道,起源于嵩山。北魏太平真君年间,嵩山道士寇谦之改革道教,“清整道教,除去三张(张陵、张衡、张鲁)伪法”,“专以礼度为首”,佐国扶命,使道教由民间宗教转化为国家宗教。毗邻白马寺,嵩山汇聚了早期的佛教与佛教文化,达摩在这里面壁十年,留下了美好的传说。

少林寺 刘客白 摄
少林寺钟楼前开元碑阴刻“混元三教九流图赞”,释迦、孔子、老子三圣合体图像;少室山安阳宫主殿洞有三皇洞,供奉释迦牟尼、孔子、老子。宗教与武术相融,与音乐和舞蹈相融,与社会风俗相融,与医术和中药相融,与各种人文艺术相融。嵩山既有体现原始文明生殖崇拜的摸摸会,又有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共为一体的中岳庙会,在大山的怀抱中,历史与时代一同见证文化多元共存。

鸟瞰达摩洞 刘客白 摄
嵩山是屹立天地间的一部大书,是中国文化神圣的碑石,是刻写在大地上的天书。这里发现了中原地区珍贵的岩画。这里诞生了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,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图腾。而且,嵩山现存的太室山庙阙、启母庙阙、少室山庙阙的铭记,都是我国最早的刻石,纳入《世界文化遗产名录》。这里出土了《东汉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》,见证汉代社会的土地制度;这里保存了《熹平石经》《袁安碑》《汉故安乡侯张公碑》《东汉袁敞碑》《甘陵相尚府君(博)之碑》《仙人王子乔碑》和《夷齐庙碑》,见证汉代文化的灿烂辉煌;这里保存了校正五经文字、统一诸家经本的《洛阳太学石经》,保存了记录管理水利的《王海碑》、堂溪典请雨崇高山的《汉堂溪典嵩高山石阙铭》;这里保存了《韩仁铭碑》《肥致碑》《河南梁东安乐肥君(致)之碑》,见证汉代社会的风风雨雨;这里的《正始石经》,以古、篆、隶三种不同的字体对照刊刻,展现出我国书法从篆书到隶书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;这里的《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碑》,记录了晋武帝司马炎在太学中举行乡射礼的教育历史;《曹魏王基墓碑》《西晋韩寿墓表》《东武侯王基墓碑》《晋故处士成君(晃)之碑》《晋武帝贵人左棻墓碑》《荀岳墓志》《中岳嵩高灵庙之碑》 《中岳嵩阳寺伦统碑》《北齐姜纂造像题记》和《元怀墓志》《元怿墓志》《高猛墓志》《元肥墓志》以及《巩义石窟》《北齐刘碑造像碑》《在孙寺造象记》《库庄造像记》《北齐造佛像碑》《东魏造佛像碑》《齐造神碑记》《齐宋买造像记》《孟阿妃造像记》等,都是书法的精品、经典。大唐一代,李世民、李治、武则天、李隆基、李豫,颜真卿、王行满、李邕、徐峤、徐浩、徐珙、颜师古、褚遂良、刘禹锡、薛稷、薛曜、王知敬、钟绍京、狄仁杰、欧阳通、柳公权、张旭、孙过庭等;大宋一代,欧阳修、司马光、程颢、程颐、邵雍、鲜于侥、文彦博、苏轼、苏辙、王曾、孙崇望等等;元明时期的赵孟頫、董其昌、朱载堉,都在这里留下珍贵的墨宝。嵩山是中国书法艺术与书法文化的宝库。

五乳峰秋色 刘客白 摄
嵩山是中国文化的大山,是中华民族神圣的大山;它不仅属于中原,也不仅属于中国,而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,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。
(原载于2019年8月河南人民出版社《嵩山文化大系》)
1、凡本网注明来源:人民艺宣网www.rmyxw.net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为人民艺宣网www.rmyxw.net独
家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人民艺宣网www.rmyxw.net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
2、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3、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. 获取联系方式>>